2)第四十二章 不结盟_战国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八百而盟;齐桓攘夷,大义在手,仍要葵丘中原诸侯同会。”

  “宋地事,关乎魏楚韩齐泗上诸国,秦人虽远在西陲,却也必要卷入其中,魏人夺我西河数十年,君臣所愿唯有夺回西河。”

  “宋为泗上之境,魏楚韩若屯兵于宋,这进可以攻泗上、退可以守丹水睢水,这是不能不警惕的。”

  “秦楚虽亲,但秦魏却仇。泗上与秦,有魏为敌,可以为盟。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秦和泗上之间没有实质的盟约,从未签署过和盟誓过任何的正式的书面约定。

  秦使之意,还在试探。

  秦国和泗上之间是地缘上的天然盟友,尤其是只要秦国有问鼎天下之心就必然是和泗上暂时有共同的敌人。倘若秦国只想要偏安一隅,那有偏安一隅之心和只有偏安一隅实力的诸侯国是没资格、也不可能选择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的。

  但是双方之间从未结盟,其原因就是因为泗上的义。

  泗上的义,和四年前菏泽会盟拒绝了周天子的册封之后,就注定了泗上不可能和各个大国有实质性的盟约。

  如果有盟约,泗上便会失去一部分民心,在他们看来泗上就和其余诸侯国没有任何区别了,无非就是为了争霸天下的一个地方。

  泗上一直反对秦国的政策,泗上也一直奉行同义的理念,义不同不相为谋,更不可能结盟。

  秦使的试探,也正是源于此。

  倘若泗上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或者说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不是信心十足,那么此时一定会想办法和秦国结盟。

  哪怕是失去一些一直以来坚持的大义,但若是真的危机在前,那可能就会另有选择。

  当年齐墨之战,过鲁而不交兵,天下人都以为泗上墨者都是宋襄公那样的人物。

  却不想事后各国才明白,过鲁而不交兵只是诱敌深入,使得齐国分兵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一如当年退避三舍,有异曲同工之妙。

  泗上墨家不是宋襄公,又向来功利,真要是泗上觉得压力极大,秦国主动提出结盟一事便可看出来。

  反正秦魏之间不可能和平,有河西在那摆着,双方之间不可能存在信任。

  秦国若是和泗上结盟,有利而无害。

  盟约是盟约,是不是出兵、什么时候出兵、出兵的规模……这主动权在秦国手中。

  就像是二十年前魏楚大梁之战,齐楚联盟,齐国出兵救大梁,但是出兵的时间很晚、半途听闻大梁城破就折返了,但楚国依旧感谢了齐国并且诸侯都认为齐国田氏是可以信赖的。

  秦国使者迫切地想要知道泗上的底线、泗上围绕着宋国准备最终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围绕着宋国是否能够爆发第二次中原大战把魏韩再一次削弱。

  适一边听着秦国使者在那慷慨激昂提议远交近攻的结盟政策写在明面上,一边在心中琢磨秦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